【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乡村行·看振兴】动态监测 精准帮扶

——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同过村筑牢防返贫致贫底线

 

    潇河北岸,区县交界。同过村,典型的太原市郊区村庄。村口门楼古朴庄重,村内房屋修葺一新,年轻人“白天进城工作,晚上回村休整”,老年人“农时下地,闲时串门”。村子不小,人口2020人,土地3500亩,人气、活力都在集聚。

  同过村在小店区不是最大的村子,经济实力也不是最强的,但防返贫监测与帮扶工作做得扎实。近日,记者走进同过村,看看当地的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听听困难群众的所喜所盼。

“政府的好政策,让我稳稳站了起来”

  3月,乍暖还寒。一大早,李守成就忙了起来,扫院子、清垃圾、摆农具。“转眼就是农忙时候,咱就这点力气,能往哪儿使就往哪儿使吧。”他把扫帚归置好,手不自觉地伸向左腿,小步向屋内踱去。李守成是同过村唯一的防返贫监测户。

  “这条腿,年轻时在面粉厂打工时压断的。”李守成说,自那以后落下残疾,没了劳动能力,吃上了低保。现在,他住在哥哥李守全家里。“身体原因,没结婚、没儿没女。”李守全看着弟弟满眼心疼,“把他接过来和我一起住,也方便照顾他。”

  “还得说这条腿,它没把我干趴下。”李守成抬起裤脚,露出假肢。北格镇政府实施防返贫动态监测管理及动态排查过程中关注到他,积极为其寻求社会支持。2023年10月10日,山西恒泰伟业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旭伟向李守成捐赠一具假肢,“我也出身农家,政府牵头的助农项目,必须参加。”

  “政府的好政策,让我稳稳站了起来。”李守成坦言。2021年,同过村开展防返贫监测户排查工作,重点排查残疾人家庭,特别是存在重度残疾情况的农户。2022年11月,村“两委”组织民主评议,将他确定为防返贫监测户,对其应帮尽帮。现在,李守成每月可领取低保救助347元,残疾人补助80元。

  2021年至2023年,太原市监测范围指导线分别为6400元、7600元和8000元,连续三年高于省级监测标准。可以说,太原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全省最高。

  今年,针对李守成,同过村村委会为其制定了新的帮扶计划: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医疗费用补偿政策下的医疗救助,防止因病返贫致贫,年度最高救助限额6万元;参加社会扶贫工程,积极与扶贫开发相关企业对接,争取资金支持;参加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建设工程,进入农村扶贫资金互助项目。

“防返贫这条底线,要牢牢守住”

  防返贫监测是做好精准帮扶工作的基础。村干部云振平组织了帮扶工作队,常态化上门送服务、送政策,干劲十足;成员由村网格员构成,日常排查农户在住房、医疗、教育、饮水等方面的保障情况。

  “全村分4个网格,2人负责一个网格。一般排查安排8个网格员,2天完成工作任务。”云振平介绍,村“两委”将全村农户纳入排查监测范围,工作队除日常排查,每季度还要开展一次集中排查。

  村网格员张芬榕工作认真、办事利索。“经常走访排查责任区域内农户,监测上报风险情况。”张芬榕说,不时也会到村委会和云振平计算村民收入数据,评估其家庭经济情况。

  防返贫,贵在精准及时。2021年,村里修水渠,占了集体用地,每名村民获得补偿征地赔偿款8800元。这一来,李守成收入超过防止返贫监测线标准,不能再享受低保户待遇。“这是意料之外的收入。他虽寄居在哥嫂家,却是1人户。他嫂子也是残疾人,由李守全一人照料,家里经济着实不宽裕。”云振平对李守成的情况了如指掌,照常对其排查回访。

  2022年11月8日,同过村村委会指导李守成填写《防返贫监测对象申请书》,将其纳入“突发严重困难户”监测对象。工作队对症下药,为他制定帮扶措施,每月随访,确保兜底保障。2023年,村里组织耕地流转,合作社向农户支付费用,流转费每亩每年1000元。李守成名下有耕地4.46亩,算下来,土地加低保等收入超9000元。如此,他终于消除监测风险。

  “除了日常走访,我们还通过部门反馈预警信息,了解脱贫户的风险情况。”云振平说,去年从医保部门预警信息了解到,村内稳定脱贫人口均未出现因病返贫致贫风险。

  做好防返贫监测与帮扶工作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基础和关键。“防返贫这条底线,要牢牢守住。精准帮扶政策下,全村所有脱贫户返贫致贫风险均得到有效化解。”云振平说,要努力做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阻断返贫,斩断穷根是关键”

  对村里独居老人、大病患者、残疾人等家庭日常随访,为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家庭谋划增收路子,对收入稳定且风险消除的家庭鼓励引导。“我们做这些工作,为了啥?”同过村党支部书记武建军说,“阻断返贫,斩断穷根是关键。”同过村将帮扶台账信息化,每月监测跟踪基本生活存在困难、年纯收入较低的人群,并将动态监测数据及时录入上传至全国防返贫信息监测系统。

  精准监测帮扶与促进脱贫户增收结合,武建军有自己的方法。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投身特色农业或转移就业;对土地较少、无劳动能力的,村委会通过公益岗、政策兜底等方式保障收入。“杨福壮是脱贫稳定人口,去年仅种地一项就收入1.1万元。现在,村里可真是找不到懒汉啦!”张芬榕说。

  “脑子里都是如何把村里产业搞起来,保障群众稳定增收。”武建军表示。先前,同过村主要种植苜蓿,没什么像样资源。大部分村民在外打零工。村里仅3家企业,分别是木器厂、保温材料厂和乙炔厂,约30名村民在企业打工。“过去发展动力不足,干啥都得党员做动员。”云振平回忆起以前“干部有心干,村民只是看”的日子。现如今,村集体推行了土地流转,村民土地收入有了保障。还有哪些产业方向可以发展?2022年,同过村获太原市“森林乡村”称号,转机随之而来。“老早以前,守着绿水青山,却找不到饭碗。”武建军介绍,现在,村里还开发出陈家院、赵家院等红色旅游景点。接下来,同过村将依托绿色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经济,促进群众增收。

  “发展产业,才能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我们要鼓励、更要帮助脱贫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增收致富,创造美好生活。”武建军说,“希望绿色生态、红色乡村,为乡亲们带来多彩生活。”(郭慧聪